论隐性社会问题

被引:4
作者
雷洪
机构
[1] 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失调; 失调现象; 认识方法; 社会反应; 社会机能; 集体越轨; 群体越轨;
D O I
10.19934/j.cnki.shxyj.1997.03.020
中图分类号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社会问题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隐性社会问题有两个特征:客观上为社会失调现象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的本质尚不显现;主观上是人们对其认识、研究的社会反应亦不显现。隐性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包括主、客观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已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社会问题,已对社会结构、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存在,并成为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有一种“第三财政资金” [J].
郁红 .
社会, 1996, (08) :14-14
[2]   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J].
张宛丽 .
社会学研究, 1996, (01) :64-73
[3]   论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机制的运用 [J].
罗玉达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03) :39-44
[4]   阻碍转型社会良性发展的四个问题 [J].
邵道生 .
社会学研究, 1995, (04) :56-62
[5]   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 [J].
童星 .
江海学刊, 1994, (03) :36-41
[6]   社会问题论纲 [J].
袁华音 .
社会学研究, 1994, (02) :56-64
[7]   社会结构转轨与社会问题突现 [J].
朱力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150-156
[8]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J].
翟学伟 .
社会学研究, 1993, (04) :74-83
[9]   交往与客体化社会力量的个人占有及其互换 [J].
刘忠世 .
文史哲, 1993, (02) :94-100
[10]   现代化与社会问题 [J].
孙立平 .
社会科学战线, 1991, (02)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