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工程措施(英文)

被引:8
作者
高卫东
刘明哲
魏文寿
徐贵青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4] 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精(河)-伊(宁)铁路; 天山; 风吹雪; 雪崩; 防治工程;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5.01.005
中图分类号
U216 [铁路养护与维修];
学科分类号
0814 ; 082301 ;
摘要
天山西部的降雪丰富,伊犁河流域年最大雪深普遍超过60cm,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和伊犁的最大雪深分别高达152cm和89cm。因此,天山西部山区风吹雪和雪崩灾害较多,严重影响着当地的交通安全。新疆精(河)-伊(宁)铁路经过的缓坡丘陵区是风吹雪灾害多发区,崇山峻岭区是雪崩灾害多发区。通过对铁路沿线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与推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最大风速平均值14 0m/s,30a一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 3m/s和160cm;平均冬季降水量153 2mm,为风吹雪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与动力条件。在风吹雪多发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类型是路堑型风吹雪沉积,其次为低路堤型风吹雪沉积等。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基本上查清了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风吹雪的发生与分布规律,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铁路在雪害多发区的设计原则和雪害防治方法。认为路堤防风吹雪的适宜高度为200~1500cm,路堤若低于200cm,路面上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若路堤的边坡较陡,则路面上不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路堑边坡的角度越小,路堑越深,路堑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越小,风吹雪沉积越不易发生;风吹雪的防治应以防风吹雪走廊和下导风板为主,并辅以侧导板、挡雪墙等工程。精-伊铁路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崇山峻岭区,主要类型为坡面雪崩和坡面沟槽雪崩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