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陈安磊 [1 ]
谢小立 [1 ]
王凯荣 [2 ]
高超 [3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3] 不详
[4]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健康研究所
[5] 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6] 不详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物循环利用; 土壤供磷能力; 长期施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施肥];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土壤供磷能力的差异,并从土壤磷素平衡、全磷、有机磷、Olsen-P和MB-P的含量的变化等方面探索了导致供磷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其中以有机物循环利用配合磷肥施用处理土壤的供磷量能力最高,植株平均吸磷量是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3.5倍,比长期施用磷肥处理平均高出59.8%。长期单施氮肥导致土壤供磷能力衰竭,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还低17.2%,单一有机物循环利用和配施N肥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分别高80.3%和40.2%。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固持量,土壤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利用可能是其向有效磷转化的关键途径。磷肥配合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提高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有效施肥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74 / 8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J].
陈安磊 ;
王凯荣 ;
谢小立 ;
苏衍涛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5) :838-843
[2]   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对加入无机磷的响应 [J].
来璐 ;
赵小蓉 ;
李贵桐 ;
林启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0) :2036-2041
[3]   有机物料对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J].
黄敏 ;
肖和艾 ;
黄巧云 ;
李学垣 ;
吴金水 .
土壤学报, 2004, (04) :584-589
[4]   退化红壤肥力障碍特征及重建措施Ⅲ.典型地区红壤磷素积累及其环境意义 [J].
鲁如坤 ;
时正元 .
土壤, 2001, (05) :227-231+238
[5]  
有机肥(物)对土壤中磷的活化作用及机理研究──Ⅰ.有机肥(物)对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活化作用[J]. 章永松,林咸永,罗安程,苏玲.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02)
[6]   土壤生物在土壤磷有效化中的作用 [J].
张宝贵 ;
李贵桐 .
土壤学报, 1998, (01) :104-111
[7]   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全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 [J].
林葆 ;
李家康 .
土壤学报, 1989, (03) :273-279
[8]  
土壤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黄昌勇主编, 2000
[9]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
[10]  
Seasonal respons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phosphorus and sulphur in soils under pasture[J] . Z. L. He,J. Wu,A. G. O‘Donnell,J. K. Syer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199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