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坝形成机制DDA模拟研究

被引:14
作者
邬爱清 [1 ]
林绍忠 [1 ]
马贵生 [2 ]
卢波 [1 ]
张练 [1 ]
机构
[1]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
关键词
形成机制; DDA; 地震滑坡; 唐家山堰塞湖; 5.12汶川地震;
D O I
10.16232/j.cnki.1001-4179.2008.22.017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为了研究唐家山堰塞坝的形成机制,采用了兼有真实时间和非连续大变形分析于一体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DDA方法为基本研究手段,以唐家山滑坡完成后形成的堰塞坝形态和位置作为目标函数,对唐家山滑坡过程进行复演;通过对滑床强度参数、地震荷载以及河床泥沙等滑坡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地震荷载下高速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唐家山滑坡原因是汶川强地震载荷作用,使得滑坡滑床强度参数由静强度参数降低为动强度参数,由此引发高速滑坡。滑坡从启动到停止,其速度变化曲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滑坡滑动总的持续时间约37 s,其中,在0~25 s内滑坡速度较大,最大滑速达25m/s,平均滑坡速度15 m/s。滑坡体高速滑到河川后,形成堰塞坝,在滑体中下部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最大主应力与河床边界近于平行,量值达6~7 MPa。在滑体前缘与后缘一定范围,滑体被解体,应力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DDA方法块体稳定性验证及其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J].
邬爱清 ;
丁秀丽 ;
卢波 ;
张奇华 ;
石根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4) :664-672
[2]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模拟千将坪滑坡启动与滑坡全过程 [J].
邬爱清 ;
丁秀丽 ;
李会中 ;
陈胜宏 ;
石根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7) :1297-1303
[3]   新滩滑坡运动全过程的非连续变形分析与仿真模拟 [J].
殷坤龙 ;
姜清辉 ;
汪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07) :959-962
[4]   三维离散单元法及其在滑坡分析中的应用 [J].
焦玉勇 ;
葛修润 ;
刘泉声 ;
冯树仁 .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01) :104-107
[5]   显式拉格朗日差分分析在岩石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J].
黄润秋 ;
许强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5, (04) :346-354
[6]   离散单元法同拉格朗日元法及其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 [J].
王泳嘉,邢纪波 .
岩土力学, 1995, (02) :1-14
[7]   危崖边坡变形与破坏形态的离散元法分析 [J].
邬爱清 ;
任放 .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3, (01) :72-76
[8]   岩石滑坡体的块体动态稳定和非连续变形分析 [J].
裴觉民 ;
石根华 .
水利学报, 1993, (03)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