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96
作者
蔡永久 [1 ,2 ]
龚志军 [1 ]
秦伯强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颤蚓科; 软体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空间分布格局; 富营养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揭示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太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为期两周年的季度调查。30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7纲19科40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较大,平均密度高值出现在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主要为寡毛纲颤蚓类;平均生物量高值出现在贡湖湾、西湖区、东太湖和东部湖湾,主要为软体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河蚓(Rhyacodrilus sinic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是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30个采样点分成3组,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和东部湖湾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优势种为腹足纲螺类;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多样性最低、密度最高,霍甫水丝蚓和中华河蚓在该区占据绝对优势;贡湖湾、湖心和西湖区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优势种为河蚬。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河床底质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的野外试验 [J].
段学花 ;
王兆印 ;
田世民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9) :1553-1556
[2]   Impact of eutrophication on biodiversity of the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y in a Chinese shallow lake [J].
Gong, ZJ ;
Xie, P .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2001, 16 (02) :171-178
[3]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of tropical soft-bottom benthic communities[J] . &nbsp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2000
[4]  
The role of zoobenthos in energy flow in two shallow lakes[J] . Claus Lindegaard. &nbspHydrobiologia . 1994 (1)
[5]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磷的垂向变化 [J].
李江 ;
金相灿 ;
姜霞 ;
刘利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4) :64-69
[6]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J].
刘伟龙 ;
胡维平 ;
陈永根 ;
谷孝鸿 ;
胡志新 ;
陈宇炜 ;
季江 .
生态学报, 2007, (01) :159-170
[7]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J].
闫云君 ;
李晓宇 ;
梁彦龄 .
湖泊科学, 2005, (02) :176-182
[8]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韩洁 ;
张志南 ;
于子山 .
生态学报, 2004, (03) :531-537
[9]   不同污染程度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比较 [J].
熊金林 ;
梅兴国 ;
胡传林 .
湖泊科学, 2003, (02) :160-168
[10]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J].
张志南 ;
慕芳红 ;
于子山 ;
韩洁 ;
周红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5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