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现状及对艾滋病传播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李令国
傅继华
机构
[1]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
[2]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解放军部队卫生队
关键词
新型毒品; 艾滋病; 影响;
D O I
10.16406/j.pmt.issn.1672-9153.2009.11.005
中图分类号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004 ; 120402 ;
摘要
国内外研究表明,新型毒品滥用造成的性乱行为使吸毒者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本文就新型毒品的使用现状、分类、迅速蔓延的原因等做了系统阐述,并探讨了对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影响以及控制新型毒品的建议,为今后对该人群艾滋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11 / 111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当前我国苯丙胺类毒品的滥用特点与相关问题探讨 [J].
刘明 ;
关纯兴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6, (04) :326-328
[2]   中国毒品形势的悄然质变与禁毒行为变革动因 [J].
张义荣 .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6, (02) :17-19
[3]   哈尔滨毒品犯罪特点及对策 [J].
张弢 ;
关纯兴 .
中国刑事警察, 2006, (03) :53-54
[4]   注射毒品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J].
张敏英 ;
吴尊友 ;
柔克明 ;
明中强 ;
顾淼 ;
武俊龙 ;
米国栋 ;
陈国红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06) :552-552
[5]   完善我国的禁毒立法刍议 [J].
丘志馨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1) :62-66
[6]   北京地区高学历吸毒者的情况分析 [J].
张玉竹 ;
王振国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5, (06) :437-439
[7]   我国部分地区氯胺酮滥用流行病学调查 [J].
连智 ;
刘志民 ;
刘锐克 ;
孙桂宽 ;
穆悦 ;
吕宪祥 ;
曹家琪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5, (04) :280-283
[8]   新型毒品K粉案定罪量刑标准亟待明确 [J].
董斌 .
人民检察, 2005, (08) :59-60
[9]   新型毒品犯罪浅探 [J].
罗毅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09) :138-139
[10]   135例“摇头丸”滥用者人格特征分析 [J].
崔新华 ;
张玉竹 ;
陈利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4, (03) :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