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证据定义、属性及层次分类的法理思考

被引:5
作者
金彭年
王若青
机构
[1] 浙江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据定义、属性、分类; 证据认知模式; 一、二级证据;
D O I
10.14167/j.zjss.2005.03.037
中图分类号
D925.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对主流学派的证据就是定案证据,是客观属实的,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大特征的观点予以反省,对证据的特征予以全新诠释,摒弃了客观性和合法性两大非证据固有的特性,提出证据具有客观存在性、内容真伪混合性、关联性、证明性和法律性这五大特征,证据的关联性实质就是因果关系。探讨了“证明认知模式”,尝试借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式来解释伪证、假证出现的原因。对证据进行归类梳理,建立了树状的证据层次分类图。同时,还提出了“一级证据”和“二级证据”这一组概念,为证据的审查核实和运用建立起一种较客观的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19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 [J].
汤维建 .
政法论坛, 2000, (06) :127-139
[2]  
证据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樊崇义主编, 2003
[3]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何家弘主编, 2000
[4]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996
[5]  
法律专业形式逻辑. 杜汝楫主编. 群众出版社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