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类性状的评价

被引:1
作者
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
机构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分类,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主成份分析;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94.01.001
中图分类号
S511.0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联度、符合系数、共同度、负荷量的累计值均居第一位,其次为叶毛和苯酚反应;若将其分为籼、偏籼、中间、偏粳、粳五类,抽穗时稃色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仍处于第一位,其次为苯酚反应,再次是稃尖茸毛。两种分类法均认为耐冷性和KCIO3抗性的作用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