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华西秋雨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102
作者
鲍媛媛
阿布力米提
李峰
王秀文
不详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2]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华西秋雨; 物理机制; 环流特征; 能量锋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分析了 2 0 0 1年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 ,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显示 ,2 0 0 1年秋季 ,华西地区阴雨日数多 ,雨区集中 ,强降水时段集中在 9月份。该月 ,巴尔喀什湖地区 50 0hPa呈准稳定的低压槽 ,其上不断有短波分裂东移 ,携带冷空气经高原东移 ,与强大的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四川盆地、陇南、陕南一带 ,致使该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诊断分析表明 ,9月 ,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旺盛 ,水汽凝结释放潜热 ,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热源中心 ;而江淮、江南一带多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为热源低值区 ;四川盆地处于高原高能量带与盆地以东低能量带之间的能量锋区。此能量锋区的存在促使从巴尔喀什湖低压槽分裂东移的短波槽在该地区发展。同时 ,东路冷空气的渗入进一步加大了能量锋区的强度 ,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造成了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两千年华西秋雨的初步研究 [J].
任炳潭 ;
李惠颖 .
气象, 1987, (09) :21-24
[2]   我国主要秋雨区的分布及长期预报 [J].
何敏 .
气象, 1984, (09)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