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

被引:17
作者
吴敬琏 [1 ,2 ]
机构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关键词
吴敬琏; 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体系;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出口导向; 储蓄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1.59 [金融危机];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世界金融体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1)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2)美国经济储蓄率过低,向全世界举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3)美联储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支持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这就使美国经济,进而使世界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财富的泡沫。局部泡沫的爆破,会触发整个体系的危机。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在前20年中,中国有效利用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储蓄不足的特点,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大量的出口需求弥补由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出口导向政策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使外汇存底大量增加,而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和流动性泛滥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中也出现了大量泡沫。由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场世界金融海啸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1)金融海啸的冲击促使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泡沫破灭,虚拟资产的消失造成流通性短缺和某些企业资金链断裂;(2)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造成中国出口订单的减少,使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的危险增大。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在国际上,应与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同时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在国内方面,虽然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可以放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上,但是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渡 [J].
余永定 .
国际经济评论, 2003, (05) :5-11
[2]  
吴敬琏改革论集[M].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吴敬琏,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