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被引:81
作者
李卫朝 [1 ]
王维 [2 ]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农民; 乡村振兴; 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19.03.009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关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农民主体性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在历史维度表现为农民逐步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历史生成过程,在现实维度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应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确保农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其主体性力量。同时应当谨记,农民主体性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仅仅流之于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引导农民,也不能想当然地依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一定要走出近代以来"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的吊诡,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性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
    贺来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03) : 18 - 24
  • [2] 启蒙在中国
    陈乐民
    [J]. 开放时代, 2006, (06) : 126 - 128
  • [3] “主体性”涵义辨析
    魏小萍
    [J]. 哲学研究, 1998, (02) : 22 - 28
  • [4] .[M].李卫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 [5] 乡村建设理论.[M].梁漱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6]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美)詹姆斯·施密特(JamesSchmidt)编;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7] 中国思想史论.[M].李泽厚 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 [8]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N].陈荣文;.福建日报.2017,
  • [9] 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赵海英.吉林大学.2005, 06
  • [10] 人的现代化..英格尔斯;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