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从存在论到意义建构

被引:26
作者
陈少明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外无物; 修身; 文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48.2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王阳明除以物喻事或理之外,其心学作为完整的世界观,依然存在如何处理自在之物的问题。理解"心外无物"命题的关键在于从存在论转化到意义论,其确切的含义是,任何事物离开人心的关照,意义得不到确认,与人的价值关系无法确立。如肯定物的独立存在,并肯定心为物之意义的条件或根源,则所谓心中之物,泛指不同意识活动中的事物。某物进入人的感知或知觉,或者人对之有情绪反应,甚至将其纳入固有的认知图式,都是纳物入心不同程度的表现。从心外之物到心中之物,是对心为万物意义显现的条件的一般把握,再借现象学的视角,对人自身所呈现的心物关系进行分析,儒家伦理即始于此种把握,而心中之物在不同的心灵之间传递,便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84+205 +205-20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怀旧与怀古:从心理到文化
    陈少明
    [J]. 哲学研究, 2011, (10) : 43 - 50+128
  • [2] 社会实在的建构[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塞尔 (Searle, 2008
  • [3]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M]. 上海三联书店 , 陈少明, 2008
  • [4] 胡塞尔现象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丹麦) 扎哈维, 2007
  • [5] 中国哲学史[M]. 人民出版社 , 任继愈主编, 2003
  • [6] 知觉现象学[M]. 商务印书馆 ,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著, 2001
  • [7] 心学之思[M]. 三联书店 , 杨国荣著, 1997
  • [8] 有无之境[M]. 人民出版社 , 陈来 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