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张宏
周建斌
王春阳
董放
李凤娟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施氮量; 玉米-小麦轮作; 硝态氮残留; 土壤剖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沟>常规>节水,其中覆草模式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经过12季玉米-小麦的轮作,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为垄沟>节水>覆草>常规,垄沟和节水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硝态氮累积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和施氮量增加,0~200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240kg·hm-2N(N240)处理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施120kg·hm-2N(N120)处理。不同施氮量下硝态氮在0~200cm土壤剖面的分布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和N120处理相比,N240处理下各栽培模式在120cm以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693 / 69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王春阳 ;
周建斌 ;
郑险峰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991-997
[2]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与发展半旱地农业 [J].
山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1) :1-5
[3]   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 [J].
高亚军 ;
李生秀 ;
李世清 ;
田霄鸿 ;
王朝辉 ;
郑险峰 ;
杜建军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6) :63-66
[4]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J].
李丛 ;
汪景宽 .
辽宁农业科学, 2005, (06) :8-10
[5]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高亚军 ;
李云 ;
李生秀 ;
强秦 ;
曹卫贤 ;
刘文国 ;
张建昌 ;
党占平 ;
刘金海 .
生态学报, 2005, (11) :109-118
[6]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王顺霞 ;
王占军 ;
左忠 ;
郭永忠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S3) :134-137
[7]   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J].
杨封科 .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04) :47-49
[8]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J].
强秦 ;
曹卫贤 ;
刘文国 ;
张建昌 ;
党占平 ;
刘金海 ;
高亚军 ;
翟丙年 ;
李生秀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6) :1066-1071
[9]   北京市农田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特征 [J].
刘宏斌 ;
李志宏 ;
张云贵 ;
张维理 ;
林葆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5) :692-698
[10]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J].
张树兰 ;
同延安 ;
梁东丽 ;
吕殿青 ;
Ove Emteryd .
土壤学报, 2004, (02) :27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