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被引:169
作者
All China Coorporation of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yricularia oryzae
机构
[1] 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品种;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80.02.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六十年代以来,在生产上不断发现一些抗稻瘟病的品种,但在推广、栽种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抗病性。为探明其丧失原因及防治对策,1976年起开展了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协作研究。四年来,先后用21个省、市、区的1739个单孢分离物对212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测定,从中选出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号、合江18号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品种为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并从23个省、市、区提供的827个单孢分离物中鉴定出7群43个中国小种,其中以“ZG1”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是我国的优势小种。南方籼稻区和籼、粳稻混栽区的小种组成较北方粳稻区复杂,而籼型小种(在籼稻鉴别品种上为 S 反应的小种),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初步研究表明品种抗病性的丧失,主要是由于出现了能侵染该品种的新小种所致。不良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也是加速品种抗性丧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同一病标样上分离的各单孢培养菌,同一单孢不同细胞发育而成的培养菌、同一分离物转管代次及单孢分离物接种后再分离菌的致病性变异观察,初步看到稻瘟病菌致病性虽有变异的情况,但多数情况是稳定的。同时,通过反复测定,初步选出一些较为稳定的分离物,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