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46
作者
张一平 [1 ,2 ]
俞小鼎 [3 ]
孙景兰 [4 ]
梁俊平 [2 ]
吕林宜 [2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气象台
[3]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4] 河南省气象局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逆温层; 弱条件不稳定; 强垂直风切变; 700 hPa暖湿急流; 冷空气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J].
农孟松 ;
赖珍权 ;
梁俊聪 ;
董良淼 ;
刘国忠 .
气象, 2013, 39 (07) :874-882
[2]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吴乃庚 ;
林良勋 ;
冯业荣 ;
刘运策 ;
邓文剑 .
气象, 2013, 39 (04) :410-417
[3]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J].
樊李苗 ;
俞小鼎 .
高原气象 , 2013, (01) :156-165
[4]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俞小鼎 .
气象, 2012, 38 (11) :1313-1329
[5]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J].
俞小鼎 ;
周小刚 ;
王秀明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11-337
[6]   2010年春季陕西中南部一次暴雪和雷暴天气的触发条件及中尺度分析 [J].
许新田 ;
李萍云 ;
潘留杰 ;
周义兵 ;
刘瑞芳 .
陕西气象, 2012, (03) :1-7
[7]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J].
孙继松 ;
陶祖钰 .
气象, 2012, 38 (02) :164-173
[8]   一次带有雷电现象的冬季雪暴中尺度探测分析 [J].
苏德斌 ;
焦热光 ;
吕达仁 .
气象, 2012, 38 (02) :204-209
[9]   北京地区雷暴的雷达回波特征与闪电活动的相关关系 [J].
石玉恒 ;
张义军 ;
郑栋 ;
孟青 ;
姚雯 ;
刘恒毅 .
气象, 2012, 38 (01) :66-71
[10]   南疆柯坪强雷暴天气的分析 [J].
张俊兰 .
气象, 2011, 37 (07) :88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