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1
作者
张建刚
机构
[1]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梗死; 炎性因子; 动态变化;
D O I
10.14163/j.cnki.11-5547/r.2016.12.024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炎性因子发生的动态变化,加强对疾病后保神经损伤机制的了解。方法 3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A组,34例健康者作为B组,对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炎性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A组各个时间点白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B组(P<0.05);患者病情发生24 h之内IL-6水平逐步提升,在7 d时达到顶峰。A组各个时间点白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B组(P<0.05);其在病情发生的7 d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A组各个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B组(P<0.05);其具体水平在病情发生的3 d达到顶峰,随后逐步下降。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而言,其血清之中含有的IL-6、TNF-α和IL-10都处于较高水平,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为此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2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丁苯酞对脑梗死后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进展 [J].
牛慧艳 ;
张占强 ;
魏美玲 ;
马宁 ;
赵亮 ;
王海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09) :124-125
[2]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张欣 .
河北医药, 2014, 36 (16) :2412-2415
[3]   炎性反应与细胞凋亡在脑梗死后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 [J].
王学慧 ;
毛旭强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71-4773
[4]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J].
刘东玲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03)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