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评价与灰色预测

被引:12
作者
韦海东
赵有益
陈英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灰色关联度; 灰色预测; 兰州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兰州市及其郊区(永登、榆中、皋兰3县)1958—2004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5年以后,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呈上升趋势,但热岛强度整体保持在3.0℃以下;1981—1998年平均热岛强度为3.30℃,1990年以后城郊热岛强度增加到3.6℃以上;1996年达到最高为4.25℃;根据兰州市社会发展状况及前人的研究结果,分别分析了兰州市城市热岛强度在1971—1980年、1990—1995年和1997—2003年3个时段的季节变化规律,未来兰州夏季热岛效应将会排在第一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因子群进行了贡献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热释放是造成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因素;风速、总云量是影响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气象因子。最后通过改进GM(1,1)模型的拟合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良好一致性,表明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571 / 5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苏占胜 ;
陈晓光 ;
黄峰 ;
杨淑萍 .
中国沙漠, 2007, (03) :430-435
[2]   城市热岛效应对甘肃省温度序列的影响 [J].
白虎志 ;
任国玉 ;
张爱英 ;
王德民 .
高原气象, 2006, (01) :90-94
[3]   巴丹吉林查格勒布剖面记录的150 ka BP以来的常量化学元素波动 [J].
李云卓 ;
李保生 ;
高全洲 ;
靳鹤龄 .
中国沙漠, 2005, (01) :10-16
[4]   沙尘天气影响因子的对比分析 [J].
矫梅燕 ;
牛若芸 ;
赵琳娜 ;
延昊 .
中国沙漠, 2004, (06) :36-40
[5]   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杭州市热岛的模拟研究 [J].
陈燕 ;
蒋维楣 ;
吴涧 ;
顾骏强 ;
徐集云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4) :519-528
[6]   近45a我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J].
丁瑞强 ;
王式功 ;
尚可政 ;
杨德保 ;
李建红 .
中国沙漠, 2003, (03) :100-104
[7]   昆明城市热岛效应立体分布特征 [J].
张一平 ;
何云玲 ;
马友鑫 ;
刘玉洪 ;
李佑荣 ;
窦军霞 ;
郭萍 .
高原气象, 2002, (06) :604-609
[8]   中尺度模式对冬季兰州市低空风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J].
安兴琴 ;
陈玉春 ;
吕世华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2, (02) :186-192
[9]   系统云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J].
张曙红 ;
陈绵云 ;
戴德宝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11-16
[10]   灰色模型GM(1,1)优化探讨 [J].
吕林正 ;
吴文江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08)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