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生产有用次生产物研究进展(Ⅰ)

被引:5
作者
尹作鸿
朱蔚华
机构
[1]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
[2]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细胞培养; 自养型; 人参; 李树敏; 次生代谢产物; 培养(生物); 补气药; 次级代谢产物; 雷公藤乙素; 植物组织;
D O I
10.13863/j.issn1001-4454.1992.04.02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自1902年Haberlandt首次进行细胞培养的实验以来,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1950年,Arregin和Banner报道了用橡胶茎的愈伤组织生产橡胶;1965年,Carew和Staba提出通过植物细胞培养可能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化合物;1982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紫草宁及其衍生物获得成功,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标志着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工厂化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对近几年来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情况作一概述。一、从檀物组织培养中产生的有用次生代谢产物从理论上讲,任何植物的组织与细胞培养物都能产生原植物中的药用成分,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目前,次生产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据Christian Kuberki等报道,培养的洋地黄细胞未分化时产生的强心甾的量很少,通过几次继代培养后,就失去了产生强心甾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5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