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

被引:22
作者
杨敏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民俗制度; 农村民俗特质; 农村社会重建; 新农村建设;
D O I
10.19624/j.cnki.cn42-1005/c.2007.11.002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民俗制度与中国农村有着天然的一体性,其中深藏着理解农民社会、农村社会甚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底蕴。以濡化、教化对生活世界形成深层浸润,民俗一向发挥着无语而无涯的制度功效。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时势引发了中国本土社会的多种症状,导致了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民俗制度也愈益生境艰难、日渐式微。从实质上看,三农问题、民俗困境都与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成人社会的深刻危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新农村建设促成农村现代职业体系的构建、农民家园的转变、农村公共空间的再造、自发民俗制度与现代理性制度的交融互构,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空间,是农村成人社会复兴的重要契机。这也将使民俗作为"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面对一个新的发展进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2+1 +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M].甘满堂;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蔡昉;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屯堡乡民社会.[M].孙兆霞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时空穿行.[M].庄孔韶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从结构到解构.[M].(法)弗朗索瓦·多斯(FrancoisDosse)著;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  
实践感.[M].(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著;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7]  
全球时代.[M].(英)马丁·阿尔布劳(MartinAlbrow)著;高湘泽;冯玲译;.商务印书馆.2001,
[8]  
自由与资本主义.[M].(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德)约翰内斯·威尔姆斯(JohannesWillms)著;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  
国家与市民社会.[M].邓正来;[美]J.C.亚历山大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  
民族—国家与暴力.[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