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郊分离的玉米赤霉菌(Fusarium roseum graminearum)BAU-z 8菌系的培养物(大米培养基)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动物雌性激素作用的物质。根据其熔点、紫外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被鉴定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一公斤大米制备的培养基经接种发酵后,可提出1.4克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晶。本文报导了玉米赤霉菌的选育和培养,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纯化的方法,以及有关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试验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显著刺激小白鼠子宫增重和促进北京鸭生长。幼令小白鼠经用玉米赤霉烯酮油剂皮下注射,三天后剖检,其子宫鲜重可达对照者4—5倍,甚至7倍。北京鸭于填鸭开始时,每日口服含0.7mg 玉米赤霉烯酮胶囊,10天内其平均体重比对照者增约16.5%(P<0.01)未发现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已渡过春化的冬小麦生长锥中也存在类似玉米赤霉烯酮的物质,其生长锥的乙酸乙酯抽提液经薄板层析后,在硅胶薄板层析谱上有和玉米赤霉烯酮相同 R_f 值的兰萤光斑点,并可被 FeCl3显紫红色。可是经含100ppm 玉米赤霉烯酮的 NaHCO3水溶液浸种处理的冬小麦,于常温、长光照下分别播种于温室和田间后,仅观察到生长锥分化到二棱期,未见抽穗。看来玉米赤霉烯酮尚不能完全代替低温春化作用。另一方面,经浸种处理的墨西哥春小麦(Potam 品种),在春季田间播种后,不但生长良好,而且比对照提前抽穗5天左右。关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效应的研究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