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被引:7
作者
骆美霞
李崇银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形作用; 数值试验; 凝结潜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494 / 50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 [J].
梁建茵 ;
吴尚森 .
大气科学, 2002, (06) :829-844
[2]   初夏东南亚季风建立过程的气候诊断分析 [J].
宋正山 ;
鲍媛媛 ;
杨辉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2, (02) :119-127
[3]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J].
骆美霞 ;
杨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1) :43-52
[4]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J].
何金海 ;
徐海明 ;
周兵 ;
王黎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33-344
[5]   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J].
陈隆勋 ;
刘洪庆 ;
王文 ;
王予辉 ;
山崎信雄 .
气象学报, 1999, (01) :17-19+22-27+29-30
[6]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大气科学, 1998, (06) :22-35
[7]   对南海季风进退及强度的气候分析 [J].
陈奇礼 .
热带气象学报, 1993, (02) :124-132
[8]   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流场结构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平衡 [J].
叶笃正 ;
罗四维 ;
朱抱真 .
气象学报, 1957, (02) :108-121
[9]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丁一汇;李崇银主编;.气象出版社.1999,
[10]  
亚洲季风研究的新进展.[M].何金海主编;.气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