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充权 一个广州的个案研究

被引:13
作者
丁瑜 [1 ]
李会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2]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康复科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微小抗争; 充权; 精神病人; 社会工作;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3.04.001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R749 [精神病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100205 ;
摘要
本文源于社会工作者在广州某精神病院介入一位强迫症患者的实务反思。首先,本文描述精神病院这一专家权力掌控的"全控机构",凸显全控机构下日常生活实践的碎片化特点。而这既是住院康复精神病人主体性展现的空间,也是社会工作者同理与接纳个案的理想平台,为探讨日常生活实践充权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其次,本文反思与个案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重新理解个案日常生活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行为的意涵,不仅认识到个案本身的主体性力量和其中存在的充权可能性,也认识到日常生活实践对实现社会工作者同理与接纳的重要意义。这提醒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要时刻反思如何激发个案主体性,帮助其实现自我认同与接纳。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46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精神科人文关怀的研究进展 [J].
徐莲英 ;
李月美 .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04) :62-65
[2]   社会排斥视角下隔离式康复模式反思——以T麻风康复村为例 [J].
卓彩琴 ;
张慧 .
河南社会科学, 2011, 19 (04) :140-142
[4]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研究 [J].
刘岚 ;
孟群 .
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05) :63-65
[5]   主体性的再思与打造:社会工作视阈中的农民工 [J].
卫小将 ;
何芸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02) :100-105
[6]   “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 [J].
孟昉 ;
黄佳豪 .
长江论坛, 2009, (05) :56-59
[7]   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 [J].
童敏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35-39
[8]   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 [J].
郑广怀 .
社会学研究, 2005, (03) :99-118+243
[9]   青年“充权”理论与自我实现——2004年海外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J].
苏颂兴 .
青年研究, 2005, (01) :1-7
[10]   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 [J].
范斌 .
学术研究, 2004, (12)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