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象”(上)——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

被引:17
作者
陈伯海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
意象; 立象尽意; 兴在象外; 诗性生命本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2 [古代文学(~1840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历代诗话续编.[M].丁福保著;.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