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的机制研究——以瓮安“6·28”事件为例

被引:6
作者
黄灵辉
机构
[1]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泄愤事件; 群体心理; 负性心理; “6.28”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泄愤事件是群体激愤情绪表达的直接结果。群体负性心理从同情到不满到怨恨,最后演变为激愤。同情是心理平台、不满是基础心理、怨恨是关键心理、处置不当是外部力量构成了群体负性心理的演进机制。行为主体的正义感、逆反心理、发泄心理和表现欲是心理来源,暗示与感染、顺从与模仿是演绎途径构成了激愤情绪从个体到群体的扩展机制。以现场管理为关键、以民主公正为原则、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以执政理念提升为根本、以魅力型领导为权威、以心理攻势为主要手法、以民主协商对等谈判为途径,从处置技术、制度建设和执政理念等不同层面共同形成群体心理的阻断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新群体事件观.[M].刘子富; 著.新华出版社.2009,
[2]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M].童星; 张海波;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组织行为学.[M].陈国海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群体心理学.[M].李宁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社会冲突的功能.[M].(美)科 塞(Coser;A.)著;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6]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83,
[7]  
大力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N]..人民日报.2008,
[8]   群体性事件症结在于官民矛盾 [J].
于建嵘 .
中国报道, 2010, (01) :50-51
[9]   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 [J].
于建嵘 .
南风窗, 2009, (15) :22-25
[10]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