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史惠兰 [1 ]
王启基 [2 ]
景增春 [2 ]
李世雄 [3 ]
机构
[1] 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高原资源植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3]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含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2 [草原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分析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更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对高寒地区的小蒿草原生草地天然群落、多叶老芒麦+冷地早熟禾混播人工群落、小嵩草退化群落的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分析;0~20cm处土壤全氮水平、有机氮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2.6495、1.5905g/kg)>退化草地群落(2.5490、1.5700g/kg)>人工草地群落(2.34、1.5015g/kg);0~20cm土层中全碳、有机碳的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15.6355、14.37g/kg)>退化草地群落(13.609、11.359g/kg)>人工草地群落(10.876、10.810g/kg),植物群落的C/N均为原生小嵩草群落(5.90)>退化草地群落(5.10)>人工草地群落(4.65)。研究表明原生植物群落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具有最高的有机质保持能力维持原生小嵩草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对高寒地区土壤的更新、土壤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30 / 234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