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权利基础

被引:24
作者
齐强军
齐爱民
陈琛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隐私权; 人格权; 立法;
D O I
10.14154/j.cnki.qss.2010.01.017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美国信息隐私法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而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人格权为基础。我国法上隐私权的内涵与美国法上的隐私权不同,是人格权的一种。因此,美国个人信息上的隐私权保护模式不适合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所有体现于个人信息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立法应以人格权为基础构建个人信息权利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8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隐私权研究 [J].
张新宝 .
法学研究, 1990, (03) :56-67
[2]  
德国民法通论.[M].(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3]  
隐私的权利.[M].[美]爱伦·艾德曼(EllenAlderman);[美]卡洛琳·肯尼迪(CarolineKennedy)著;吴懿婷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4]  
法国与欧洲信息技术法律实务指南.[M].(法)埃马纽埃尔·米修主编;卢盛辉审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  
德国民法总论.[M].(德)迪特尔·梅迪库斯(DieterMedicus)著;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