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早期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张旭 [1 ]
李奇辉 [1 ]
李营营 [1 ]
陈传帮 [2 ]
卢君艳 [3 ]
朱蓓蕾 [2 ]
郑瑞献 [4 ]
练纯 [4 ]
叶天申 [4 ]
机构
[1] 温州医学院康复系
[2]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科
[3]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
[4]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
关键词
运动再学习; 针刺; 脑梗死; 肌张力;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结合运动再学习法(MRP)早期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阳明经针刺加MRP组(A组)、防痉挛针刺加MRP组(B组)和单纯MRP组(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案的药物治疗和MRP训练。A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和MRP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明经针刺法;B组在药物治疗和MRP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防痉挛针刺法;C组患者不增加任何方法治疗。3组患者均于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以及改良的Ba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仅NIHSS评分与C组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FMA评分、FM-B评分、CSS评分、MBI评分方面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除FM-B评分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和CSS评分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FMA、CSS和MBI评分差值与B组和C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仅NIHSS、FMA的评分差值与C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RP法早期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不同的针刺方法其疗效存在差别,而防痉挛针刺在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可有效地控制肌张力,有利于MRP训练。
引用
收藏
页码:279 / 28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方向华 ;
王淳秀 ;
梅利平 ;
刘敏 ;
吉训明 ;
李立明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09)
[2]   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张弛 ;
金珍珍 ;
董海欣 ;
张旭 ;
金菲 ;
陈传邦 ;
周雪珍 ;
叶天申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04)
[3]   针刺及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J].
李丽 ;
白玉龙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01) :70-73
[4]   托哌酮和电针补泻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 [J].
尔兆娟 ;
赵琨 ;
苏红军 ;
张宏秀 ;
李志云 .
四川中医, 2010, 28 (02) :120-122
[5]   电针对脑卒中患者软瘫肢体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J].
周海云 ;
姬卫东 ;
王遂山 ;
张美英 ;
杨海峰 ;
温秀兰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06) :400-403
[6]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J].
王晓青 ;
厉建田 ;
朱其秀 ;
王强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05)
[7]   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软瘫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李斌 ;
张红星 ;
张唐法 ;
罗飞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01)
[8]   电针治疗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J].
魏贞基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08)
[9]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J].
杨晓莲 ;
朱振莉 ;
孟庆丽 ;
方亚群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07) :441-442
[10]   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 [J].
徐勇刚 ;
魏晖 ;
徐福 ;
张海峰 ;
莫晓枫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12) :7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