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乔木植物功能型分类

被引:46
作者
胡楠
范玉龙
丁圣彦
卢训令
机构
[1] 河南大学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功能型;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优势种; 种间联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乔木层优势种左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乔木层优势种为主体划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型,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框架结构及类群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部森林样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结合点,具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特征,群落的优势种突出,随着环境梯度(海拔)的变化,乔木层优势种变化明显,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伏牛山南北坡设置66个样地。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37个优势度相对较大的乔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乔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短柄枹(Q.glandulifera)、锐齿栎(Q.acutidentata)、华山松(Pinus armandi)依海拔升高分别具有最大的优势势性。以这4个优势种为主体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层划分为4个植物功能型,第一组功能型为:栓皮栎、槲栎(Q.aliena)、山槐(Albizia kalkora)、茅栗(Castanea seguinii)(1100m以下);第二组功能型为:短柄枹、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1100~1400m);第三组功能型为:锐齿栎、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m)(1400~1800m);第四组功能型为:华山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六道木(Abelia biflor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albo-sinensis)(1800m以上)。功能群间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如叶片的大小、形状等,这些区别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04 / 111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 [J].
林华 ;
曹敏 .
生态学报, 2006, (12) :4250-4256
[2]   中国陆地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分析 [J].
徐卫华 ;
欧阳志云 ;
黄璜 ;
王效科 ;
苗鸿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6, (01) :271-280
[3]   长苞铁杉林林隙内外更新层主要树种生态位 [J].
钱莲文 ;
吴承祯 ;
洪伟 ;
陈睿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3) :330-333
[4]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J].
马姜明 ;
李昆 .
世界林业研究, 2004, (01) :15-19
[5]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J].
周先叶 ;
王伯荪 ;
李鸣光 ;
昝启杰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3) :332-339
[6]   格氏栲群落生态学研究——格氏栲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J].
刘金福 ;
洪伟 .
生态学报, 1999, (03) :59-64
[7]   伏牛山南北自然过渡地带植物多样性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尚富德 ;
王磐基 ;
冯广平 ;
曾颖 ;
王正德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1)
[8]   峨眉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研究 [J].
杨一川,庄平,黎系荣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4, (02) :105-120
[9]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J].
岳天祥 ;
马世骏 .
生态学报, 1991, (04) :361-366
[1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间联结测定技术研究——Ⅰ.种间联结测式的探讨与修正 [J].
王伯荪 ;
彭少麟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5, (04) :27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