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隧道裂隙围岩渗流控制因素敏感性层次分析

被引:19
作者
许建聪 [1 ,2 ]
王余富 [1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裂隙围岩; 渗流控制; 层次分析法; 影响因素敏感性;
D O I
10.16285/j.rsm.2009.06.016
中图分类号
U452.12 [];
学科分类号
0814 ; 081406 ;
摘要
在分析裂隙介质水力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影响水下隧道裂隙围岩渗流控制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它们各自的权重。结果表明,每延米洞长洞室围岩断层等破碎带的平均宽度权重最大,是影响裂隙围岩渗流控制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上覆含水体富水性和每延米洞长洞室围岩张开裂隙的平均数量。当洞室位置和洞室尺寸等参数设定后,每延米洞长洞室围岩断层等破碎带的平均宽度、上覆含水体富水性和每延米洞长洞室围岩张开裂隙的平均数量是影响水下隧道裂隙围岩渗流控制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海底隧道及地下水封储油岩洞库等水下隧道的渗流控制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719 / 17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矿井顶板涌水影响因素的权值 [J].
张文泉 ;
俞海玲 .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02) :50-52
[2]   裂隙岩体渗流损伤耦合模型的理论分析 [J].
郑少河 ;
朱维申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02) :156-159
[3]   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进行底板突水安全性评价 [J].
刘伟韬 ;
张文泉 ;
李加祥 .
煤炭学报, 2000, (03) :278-282
[4]   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与气体能源的地下储存 [J].
张杰坤 ;
刘金韬 .
现代地质, 1998, (04) :60-65
[5]   地下油库岩体裂隙处理及水位动态预测 [J].
张秀山 .
油气储运, 1995, (04) :24-27+34
[6]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集中参数型数学模型研究 [J].
仵彦卿,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1994, (01) :9-14
[7]  
采动岩体渗流理论[M]. 科学出版社 , 缪协兴,刘卫群,陈占清著, 2004
[8]  
地下水运移模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朱学愚,谢春江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