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入、社区参与和中国城市居民幸福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被引:8
作者
黄嘉文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幸福感; 相对收入; 社区参与; 不同收入群体; 城市居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促使个体的经济地位出现分化,并导致不同收入群体产生"断裂"的心理体验。基于此,本研究延续"伊斯特林悖论"的讨论,运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情景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与个体幸福感呈现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获得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资源匮乏产生的贫困状态诱发他们的不幸感,然而,由相对收入形成的"优越"心理却能起到"补偿性"的修复功能。对比之下,高收入群体对幸福的追求摆脱了"生存—经济"的满足诉求,逐步转向其他非物质层面,社区参与通过给予个体情感支持、社会联系以及责任义务,成为高收入群体幸福获得的重要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8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 [J].
郭星华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71-78
[2]   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 [J].
田国强 ;
杨立岩 .
经济研究, 2006, (11) :4-15
[4]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J].
边燕杰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0 (03) :1-6+48
[5]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Kahneman Daniel,Deaton Ang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10
[6]   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 [J].
刘军强 ;
熊谋林 ;
苏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12) :82-102+207
[7]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Easterlin RA.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witz . 1974
[8]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Diener E,Suh E M,Lucas R E,et 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999
[9]  
Formal volunteering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older adul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Greenfield Emily A,Marks Nadine F.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 2004
[10]  
Possible selves. Markus H,Nurius P. American Psychologist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