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丘陵区土质路面种草

被引:28
作者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2] 延安市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道路侵蚀; 路面种草; 通行能力; 生长发育;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U418.9 [道路绿化与路侧地带];
学科分类号
1403 ;
摘要
土质道路水土流失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是相同条件下林地的250倍,农村道路修筑破坏了区域生态景观的完整性,为景观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地。广大山区农村田间地块道路在种植和收获季节以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为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提供了可能。1997~2001年,以中国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小砭沟小流域农田道路为背景,以防止和减轻路面汇流引发的水土流失对道路的破坏和修复农村道路景观生态系统为目的,采用小区径流监测、施工统计和定点观测的方法,在路面进行了为期5a的种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农田作业道路路面不仅可以种草,而且具有一定生态经济价值,在条播下,胡枝子、小冠花、无芒雀麦每km年产值可达1068.88~3150.27元;同时,路面牧草可承受适度的通行压力,禾本科牧草一般可承受300t·次/a以下车辆碾压;道路种植禾本科牧草后,除有机质外,土壤中其它营养成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因此有必要补充各种肥料延长路面牧草使用年限和提高牧草防蚀能力;路面种草后径流量减少46.15%~69.30%,土壤侵蚀量减少54.53%~77.80%,建设成本仅为石子路的27.69%~35.99%,维护费用仅为土质道路的30.52%,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技术途径。道路种草后,路面雨季泥泞、旱季尘土飞扬的劣质景观被蜿蜒的绿色道路景观所取代,形似镶嵌在绵延山谷中的绿飘带,这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是生态修复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754 / 176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内蒙古草原建设与利用途径的探讨 [J].
张明铁 ;
那艳芬 .
中国草地, 2003, (06) :60-63
[2]   生态恢复、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第十五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综述 [J].
彭少麟 ;
陆宏芳 .
生态学报, 2003, (12) :2747-2747
[3]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为例 [J].
魏义长 ;
康玲玲 ;
王云璋 ;
王延岭 ;
常玮 ;
王晓星 ;
贾西安 ;
黄治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5) :114-116
[4]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J].
李明辉 ;
彭少麟 ;
申卫军 ;
林永标 .
生态学报, 2003, (08) :1622-1628
[5]   延安黄土区植物路植物根系与水保功能评价研究 [J].
郑世清 ;
郑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174-176
[6]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J].
关文彬 ;
谢春华 ;
马克明 ;
牛健植 ;
赵玉涛 ;
汪西林 .
生态学报, 2003, (01) :64-73
[7]   人工种草是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需要 [J].
米自由 ;
李传富 .
草业科学, 2002, (04) :74-76
[8]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道路防蚀措施初步研究 [J].
郑世清 ;
杨岗民 ;
周红 .
中国水土保持, 2001, (11) :19-20+46
[9]   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防蚀道路技术体系及指标 [J].
郑科 ;
郑世清 ;
杨岗民 ;
高可兴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3) :135-141
[10]   黄土丘陵区山坡生产型植物路综合防护技术体系规划设计 [J].
郑世清 ;
高可兴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1)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