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玉米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差异

被引:5
作者
王庆成
刘霞
李宗新
刘开昌
张慧
机构
[1]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 种皮; 形态建成; 淀粉粒发育; 种植密度;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7.04.033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试验以鲁单981为材料,研究了30000株/hm2(低密度)和90000株/hm2(高密度)种植密度下,玉米种皮的形态及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子粒的发育,内珠被中的细胞质首先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解体,形成类似珠被绒毡层的黑层。黑层退化消失的同时,子房壁细胞也离散解体,最终使子房壁和内珠被愈合在一起形成种皮。授粉后10~15d是胚乳淀粉粒发育的质变时期;授粉后20~25d是淀粉粒发育的量变时期。高密度处理的种皮细胞总层数约占低密度处理的1/2,但其各层细胞中的内容物相对较多,种皮形态建成的速度较慢。授粉后10~20d,高密度处理的胚乳淀粉粒明显比低密度处理大且多;而授粉后25d表现相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剖面面积多数集中在0.28~0.56μm2,约占24.8%,剖面面积大于2.52μm2的淀粉粒仅占5.2%。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玉米胚乳发育研究进展 [J].
王晓燕 ;
高荣岐 ;
董树亭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6) :107-109
[2]   密度对中早熟高淀粉玉米品种淀粉产量的影响 [J].
许崇香 ;
王红霞 ;
左淑珍 ;
林巍 ;
徐建文 .
玉米科学, 2005, (02) :97-98+101
[3]   不同硬质度胚乳奥帕克-2(o2)玉米籽粒超微结构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J].
杨引福 ;
李向拓 ;
谢恩魁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1) :59-63+217
[4]   玉米胚胎发育、萌发与胚的结构及子叶二型性(英文) [J].
冯九焕 ;
徐雪宾 ;
刘向东 ;
章崇玲 ;
梁秀兰 ;
吴万春 .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06) :712-723
[5]   玉米子粒淀粉研究进展 [J].
段民孝 ;
赵久然 ;
王元东 ;
滕海涛 ;
邢锦丰 ;
宋同明 ;
王利明 ;
范弘伟 .
玉米科学, 2002, (01) :29-32
[6]   玉米子粒库容潜力研究进展 [J].
王璞 ;
魏亚萍 ;
陈才良 .
玉米科学, 2002, (01) :46-49
[7]   玉米胚乳细胞发育研究进展 [J].
范仲学 ;
王璞 ;
梁振兴 .
核农学报, 2001, (02) :121-124
[8]   多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J].
李敬玲 ;
贾敬鸾 ;
刘敏 ;
赵世民 ;
刘雅楠 ;
曾孟潜 ;
李社荣 .
遗传学报, 1999, (03) :249-253+285
[9]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才卓等编著, 2004
[10]  
The integumentary tapetum[J] . R. N. Kapil,S. C. Tiwari.The Botanical Review . 197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