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

被引:3
作者
陈霞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关键词
有生于无; 外化; 内化; 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三生万物; 王弼; 有无相生; 反者道之动; 老子; 一生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3.1 [老子(李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道"与"一"、"无"和"有"的抵牾在追问世界之本原方面,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深刻的。作为史官,老子虽然能接触到大量的史书和史实,但整本《老子》五千言丝毫不涉及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直接切入哲学问题,思想连贯、文风一致,这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可谓独树一帜。他明确提出了"道"的范畴:"道生一,一生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马丁·布伯论“东方精神”的价值
    刘杰
    [J]. 文史哲, 2000, (06) : 34 - 40+125
  • [2] 说不可说──再论哲学何为
    张世英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 : 40 - 49+127-128
  • [3] 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M].李景源; 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
  • [4] 中西智慧的贯通.[M].叶秀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 [5] 中国哲学史大纲.[M].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
  • [6] 海德格尔选集.[M].(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 [7] 思辨的张力.[M].邓晓芒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 [8] 中国哲学史新编.[M].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89,
  • [9] 古希腊名著精要.[M].陈村富等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 [10] 论有学识的无知.[M].(德)库萨的尼古拉(Cusanus;N.)著;尹大贻;朱新民译;.商务印书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