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大亚湾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
被引:15
作者
:
严颂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严颂凯
黄宗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黄宗国
机构
:
[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来源
:
海洋学报(中文版)
|
1992年
/ 03期
关键词
:
鳞笠藤壶;
低潮区;
中潮区;
滨螺;
污损生物;
高潮区;
生物群落;
大亚湾;
码头;
桩柱;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研究大亚湾8座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记录了223种生物。桩柱潮间带部分的生物群落在不同潮位上有极为明显的分带,各带都有代表种。中潮带生物的数量最大,湿重最高记录高达27.6kg/m2,主要是由于棘刺牡蛎重叠附着的结果。 随着码头暴露程度不同,污损生物有很大差别。白条地藤壶、白脊藤壶、黑荞麦蛤和两种瘤海鞘是隐蔽处的表征种。鳞笠藤壶、中华小藤壶、大洋纵列海鞘和无柄珊瑚藻是暴露处的表征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20
页数:7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