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74
作者
周晓霞 [1 ]
丁一汇 [2 ]
王盘兴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 国家气候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水汽输送; 中国夏季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2.4 [季节性气候];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均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2)大部分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主要来自印度季风区,而对于对流层中上层,则以西太平洋和中纬西风带的输送为主。(3)印度季风在5—7月纬向向东的输送加强,东亚季风在6—7月以经向向北的输送加强为主,7月达最强,8到9月季风减弱直至结束。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对东亚的水汽输送有重要作用,表现为春季最强,中高纬和热带西风输送变化同步,在盛夏达到最大,7月热带西风输送的水汽占三支水汽总输送的80%左右,来自中高纬地区的水汽约占18%。(4)季风爆发后,大量水汽从南半球输送到亚洲季风区。水汽辐合增加最大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中国大陆的水汽主要经南海北边界输入。(5)水汽输送的北进与雨带的北推相一致。水汽输送场的时空分析表明,EOF1和EOF2分别代表强弱季风年的水汽输送特征。EOF1反映了东亚季风区一致的异常向北输送,并且在1970年代末发生了明显减弱。它与华北降水相关密切,表明自1980年代以来东亚季风向北水汽输送的减弱是华北干旱的主要原因。EOF2的主要特征是从1980年代之后,来自东北和西南的异常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7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陈烈庭 .
气象学报, 2003, (05) :559-568
[2]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
[3]   199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水汽收支研究 [J].
丁一汇 ;
胡国权 .
气象学报, 2003, (02) :129-145
[4]   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J].
田红 ;
郭品文 ;
陆维松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4) :496-502
[5]   1997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在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J].
孙颖 ;
丁一汇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03) :277-287
[6]   华北汛期降水与亚洲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 [J].
赵声蓉 ;
宋正山 ;
纪立人 .
气象学报, 2002, (01) :68-75
[7]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J].
谢安 ;
毛江玉 ;
宋焱云 ;
叶谦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1) :67-77
[9]   全球水循环的海洋分量研究 [J].
周天军 ;
张学洪 ;
王绍武 .
气象学报, 1999, (03) :9-27
[10]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J].
黄荣辉 ;
张振洲 ;
黄刚 ;
任保华 .
大气科学, 1998, (04) :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