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展与临床应用——抗感染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被引:13
作者:
段宁
[1
]
崔德健
[2
]
机构:
[1] 中国药房杂志社北京办事处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
来源: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活性;
异帕米星;
耐药性监测;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艮他霉素;
细菌感染;
合理用药;
抗感染;
临床应用;
专家;
D O I:
10.14009/j.issn.1672-2124.2008.02.008
中图分类号:
R978.1 [抗生素];
学科分类号:
100705 ;
摘要:
1943年,瓦科司曼从灰链霉菌发酵液中获得了链霉素,使一类在化学结构中含有2或3个氨基糖分子和1个氨基脂环由配糖键相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问世而应用于临床;其后,1949年发现了新霉素,1957年又发现卡那霉素;时空进入70年代,更新更有效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继出现,包括庆大霉素(1964年)、妥布霉素(1967年)、阿米卡星(1972年)、奈替米星(1982年)、异帕米星(1988年)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珠联璧合,形成对抗细菌感染的组合拳,在人类与病原体的搏击中立下了巨大的功绩!抗生素是一种珍贵和有限的资源,滥用它危害多,不良反应大,轻者损伤局限在个人,重者危害社会,延误子孙,已成为社会和公众问题!近年来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尤其是庆大霉素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另在妥布霉素、西索米星和地贝卡星之间也有很大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应当引起临床上高度的警惕!为评价其进展和推荐合理应用,由本刊编辑部举办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理应用专家论坛"在京举行,崔德健、王汝龙、肖永红、孙忠实、张石革等以及北京、天津市医药学专家百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央保健组成员、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崔德健教授担任主席。会上,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汝龙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耐药:挑战与对策》、《异帕米星的临床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药学》的报告。现将报告的主要精华展现给读者,以在临床选择、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上作为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4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