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教学原理

被引:13
作者
郑飞艺
机构
关键词
声音形态; 文本对话; 言语对象; 教学原理; 语感图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34.3 [];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正> 何为诵读?许慎《说文解字》说:"诵,讽也","讽,诵也"。讽诵互训。但二者实则有别,郑玄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读",《说文解字》谓之"诵书也",段注改"诵"为"籀",认为"读"与"籀"能互训,"籀书"即抽绎理解书的意义,但同时又说"讽诵亦为读"。所以。"读"既是感知言语的声音形态,又是抽绎义蕴。可见,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语感论.[M].王尚文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2]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德)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著;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
[3]  
诗性智慧.[M].劳承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  
创作心理研究.[M].鲁枢元 著.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
[5]  
外国名作家谈写作.[M].宇清等 著.北京出版公司.1980,
[6]  
艺术哲学.[M].(法)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永远的雷雨 [J].
王蒙 .
读书, 1998, (05)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