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

被引:12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陈光水
高人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营养元素; 库存量; 通量; 红壤; 侵蚀; 生态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亚热带花岗岩红壤强度侵蚀地采取种草促林(ER1)、植灌促林(ER2),栽阔促林(ER3)3种生态恢复措施近20a后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储量及通量进行了研究,并以强度侵蚀地(CK1)和村旁受保护的风水林(CK2)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强度侵蚀地生态系统储存在植被中的营养元素总量及流通量极小,植被营养元素库存量仅7.494kg/hm2,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0.505kg/hm2,年归还量0.141kg/hm2。生态恢复约20a后,植被养分库储量和通量显著增加,ER1、ER2和ER3植被的营养元素总储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2.2、99.5倍和62.3倍,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0.9、171.5倍和82.9倍,年归还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42.5、158.4倍和93.9倍,年存留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12.5、176.6倍和78.7倍。ER2的营养元素循环恢复程度最好,虽然其植被营养元素库储存量、吸收量和归还量仍低于同地带未遭侵蚀的马尾松林,但其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和存留量与CK2的已没有显著差异,生态系统已基本具有自我维持功能。而施肥、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种植当地适生的固N树种、适当高的密度、加强植被管理等措施,均可能有利于营养元素循环功能的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2312 / 231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 [J].
谢锦升 ;
陈光水 ;
何宗明 ;
杨玉盛 ;
吴大同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6) :24-27
[2]   鼎湖山马尾松林凋落物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研究 [J].
莫江明 ;
孔国辉 ;
Sandra BROWN ;
方运霆 ;
张佑昌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6) :656-664
[3]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 [J].
莫江明 ;
张德强 ;
黄忠良 ;
余清发 ;
孔国辉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0, (03) :198-206
[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J].
郭旭东 ;
陈利顶 ;
傅伯杰 .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06) :66-75
[5]   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 [J].
杨玉盛 ;
何宗明 ;
邱仁辉 ;
罗学升 .
生态学报, 1999, (04) :490-494
[6]   中国东部主要松林营养元素循环的比较研究 [J].
严昌荣 ;
陈灵芝 ;
黄建辉 ;
韩兴国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9, (04) :64-73
[7]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杨玉盛 ;
何宗明 ;
林光耀 ;
罗学升 .
土壤学报, 1998, (02) :276-282
[9]   不同治理模式对严重退化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 [J].
杨玉盛,何宗明,林光耀,罗学升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6, (02) :32-37
[10]   河田的水土流失与治理成效 [J].
兰在田 ;
吴如三 .
福建水土保持, 1990, (0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