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1亚段储层孔隙类型和演化

被引:38
作者
方少仙
何江
侯方浩
杨西燕
乔琳
傅锁堂
姚泾利
吴正
阎荣辉
徐黎明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部气田; 马家沟组; 孔隙类型; 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1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为盆地内中部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之一,厚度70~80米,面积约4.8×10~4平方千米。储集岩主要的原始岩性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晶间孔隙的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经历了140余Ma的表生裸露期成岩作用,古风化壳岩溶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中形成广布于气田区的形式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成岩作用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叠加于古风化壳岩溶所形成的孔、缝及洞中,使其再次扩溶,或使孔、缝及洞中半充填的沉积物再次溶解或部分溶解。印支期产生的80°方向和燕山期30°和60°方向的共轭裂隙,亦以在古岩溶作用较强烈、并存在孔隙的岩性中较明显。从岩芯和铸体薄片中识别出21种孔、洞、缝和裂隙,包括沉积(准同生)期的原生孔隙3种;表生裸露成岩期次生孔隙9种;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5种;构造裂隙和断层4种。在同一块岩芯,甚至同一块铸体薄片中,常可见到不同成岩期次的多种孔隙类型叠加和同时出现。在中部气田区,各种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和对储层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425 / 244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白云岩成因相关问题及主要形成模式 [J].
张学丰 ;
胡文瑄 ;
张军涛 .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05) :32-40
[2]   长庆中部气田奥陶纪马家沟组储层成岩模式与孔隙系统 [J].
吴亚生 ;
何顺利 ;
卢涛 ;
达世攀 ;
李跃刚 ;
戴永定 .
岩石学报, 2006, (08) :2171-2181
[3]   白云岩体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的规模 [J].
侯方浩 ;
方少仙 ;
沈昭国 ;
董兆雄 ;
蒋裕强 .
海相油气地质, 2005, (01) :19-30
[4]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J].
侯方浩 ;
方少仙 ;
董兆雄 ;
赵敬松 ;
卢蜀秀 ;
吴诒 ;
陈娅娜 .
沉积学报, 2003, (01) :106-112
[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natural gas and thermochemical sulphate reduction in 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J].Chunfang Cai;Guoyi Hu;Hong He;Jian Li;Jianfeng Li;Yasheng Wu.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5, 3
[6]  
Type; origi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dolostones of the Ordovician Majiagou Group; Ordos; North China Platform.[J].Feng Zengzhao;Zhang Yongsheng;Jin Zhenkui.Sedimentary Geology.1998, 1
[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图集.[M].侯方浩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  
层状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M].方少仙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9]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M].方少仙;侯方浩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10]  
沉积岩石学.[M].冯增昭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