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QTL定位

被引:14
作者
陈深广
沈希宏
曹立勇
占小登
冯跃
吴伟明
程式华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QTL; 回交群体(BC1);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利用QTL定位方法检测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并解释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分子机理。【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与亲本协青早B构建BC1杂种群体,通过两地重复试验,以中亲优势考察6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型,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其QTL。【结果】多数产量性状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两地试验中,共检测到20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QTL,分布在水稻第2、3、6、7、8、10等6条染色体上,包括3个控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QTL、2个控制单株穗数杂种优势的QTL、6个控制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4个控制结实率杂种优势的QTL和1个控制千粒重杂种优势的QTL。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0%—12.85%。【结论】检测到控制6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20个QTL,其中qHNP-3、qHTNSP-7、qHNFGP-7、qHSF-7、qHTGWT-35个QTL在两地试验中稳定表达;检测到的20个杂种优势QTL中,有13个与在RIL群体中检测到的QTL重叠,重叠率达65%,因此,认为来自纯系的产量性状加性效应对杂种优势产生具有重要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4983 / 49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部性状QTL分析 [J].
沈希宏 ;
曹立勇 ;
陈深广 ;
占小登 ;
吴伟明 ;
程式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4) :354-362
[2]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的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J].
沈希宏 ;
陈深广 ;
曹立勇 ;
占小登 ;
陈代波 ;
吴伟明 ;
程式华 .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05) :861-866
[3]   不同年份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J].
许凌 ;
张亚东 ;
朱镇 ;
赵凌 ;
赵庆勇 ;
张巧凤 ;
王才林 .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04) :370-376
[4]   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 [J].
程式华 ;
庄杰云 ;
曹立勇 ;
陈深广 ;
彭应财 ;
樊叶杨 ;
占小登 ;
郑康乐 .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05) :3-9
[5]   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与上位性分析 [J].
曹立勇 ;
占小登 ;
庄杰云 ;
郑康乐 ;
程式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11) :1241-1247
[6]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 [J].
郭龙彪 ;
罗利军 ;
邢永忠 ;
徐才国 ;
梅捍卫 ;
王一平 ;
钟代彬 ;
钱前 ;
应存山 ;
石春海 .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3) :22-29
[7]   水稻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J].
邢永忠 ;
徐才国 ;
华金平 ;
谈移芳 .
遗传学报, 2001, (05) :439-446
[8]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yield components and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an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between Oryza grandiglumis and the O . sativa japonica cultivar Hwaseongbyeo[J] . D.-B. Yoon,K.-H. Kang,H.-J. Kim,H.-G. Ju,S.-J. Kwon,J.-P. Suh,O.-Y. Jeong,S.-N. Ah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6 (6)
[9]   Analysis on additive effects and additive-by-additive epistatic effects of QTLs for yield traits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of rice [J].
Zhuang, JY ;
Fan, YY ;
Rao, ZM ;
Wu, JL ;
Xia, YW ;
Zheng, KL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2, 105 (08) :1137-1145
[10]  
Analysis of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yield components and plant height in rice[J] . J.-Y. Zhuang,H.-X. Lin,J. Lu,H.-R. Qian,S. Hittalmani,N. Huang,K.-L. Zheng.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7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