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海气热交换分析

被引:11
作者
朱亚芬
杨大升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
海气; 感热; OLR; 太平洋; 大洋; 潜热通量; 赤道; SST; 厄尔尼诺; 埃尔尼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198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与美国气候分析中心(CAC)月平均海温网格点资料,计算了45°E—75°W,35°N—35°S范围内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交界面上的感热、潜热通量,着重分析埃尔尼诺El Nino事件发展最盛的1983年1月和结束的12月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1981年1月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在El Nino年,在日界线以西的中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海气之间的热交换比正常年份强烈,但在170°W以东的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南侧SST的强增暖区为热通量的低值区,而印度洋上感热、潜热通量的强度分布类似于正常年份.这种热通量的强交换区的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度的高温区和强增暖区及强对流区和OLR的负距平区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但与1000hPa的风场有着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强交换随着El Nino过程的衰退和结束而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热带西太平洋海面的热量收支——中美西太平洋海-气合作考察观测事实之三 [J].
李月洪 ;
李维亮 .
气象, 1987, (07)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