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

被引:35
作者
陶东风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现代性; 文艺学; 文艺科学; 主流话语; 场域; 启蒙主义; 主体性; 刘再复; 性诉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 [文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本文运用反思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两大主流话语——“主体性”与“向内转”——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从知识的谱系看,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主流话语的知识型与话语型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主义现代性,尤其是康德的哲学与美学;而从文艺学知识场域与其他社会活动场域,尤其是政治场域的关系看,80年代文艺学美学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深刻、内在的勾连,它们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思潮秉承康德的普遍主体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想,但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中却是当时人道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它的具体政治文化力量在于对改革前的专制主义的批判;“向内转”把对于美学文艺学学科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强烈诉求,与对于四人帮“工具论”文艺观的否定结合起来,因而同样具有非常具体的批判意义。随着9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进行与加剧,上述两种话语正在陷入危机。主体性理论虚构了一个无差别的普遍主体以及审美活动“规律”,无法解释90年代主体及其文化活动多元碎裂的事实;而美学文艺学的自主性诉求则被导向对于90年代新的审美与文化活动的盲目拒斥。如何面对90年代的文化现实,使这两套话语在转型中新生,从而建构新的文艺学美学话语是一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6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