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分布的变化特征

被引:23
作者
党亚爱 [1 ,2 ]
王国栋 [2 ]
李世清 [1 ]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剖面; 黄土高原; 分布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样品,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从北到南,土壤中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各组分占酸解全氮的比例相对稳定,而酸解全氮占全氮比例在0—40 cm土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从南到北同层次、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氮各组分均表现为0—40 cm土层迅速下降,40—80 cm土层缓慢下降,80 cm以下土层基本稳定。不同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占酸解性全氮的平均比例不同,干润砂质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9.5%)>酸解氨态氮(32.3%)>酸解未知态氮(25.7%)>酸解氨基糖态氮(2.5%);黄土正常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6.0%)>酸解氨态氮(35.6%)>酸解未知态氮(25.3%)>酸解氨基糖态氮(3.1%);土垫旱耕人为土:酸解氨态氮(50.6%)>酸解氨基酸态氮(29.0%)>酸解未知态氮(17.5%)>酸解氨基糖态氮(2.8%)。供试土样中除氨基糖态氮外,草地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在0—40 cm土层内均高于同层次的农田土壤,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差异性减小。【结论】黄土高原典型区域从北到南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在酸解全氮中的比例相对稳定,酸解性全氮占全氮比例呈下降趋势;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是研究区域最重要土壤有机氮形态;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基本呈草地>农田的分布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5021 / 50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放牧与围封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影响 [J].
董晓玉 ;
傅华 ;
李旭东 ;
牛得草 ;
郭丁 ;
李晓东 .
草业学报, 2010, 19 (02) :175-182
[2]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J].
王发刚 ;
王启基 ;
王文颖 ;
景增春 .
草业科学, 2008, (02) :48-54
[3]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全氮和微生物氮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J].
党亚爱 ;
李世清 ;
王国栋 ;
邵明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1020-1027
[4]   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J].
孙天聪 ;
李世清 ;
邵明安 ;
赵坤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2233-2238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J].
查春梅 ;
颜丽 ;
郝长红 ;
关连珠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1) :22-26
[6]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J].
谢秋发 ;
刘经荣 ;
石庆华 ;
李木英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5) :462-467
[7]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邵明安 ;
郭大勇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6) :859-864
[8]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有机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J].
张俊清 ;
朱平 ;
张夫道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3) :245-249
[9]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成的影响 [J].
巨晓棠 ;
刘学军 ;
张福锁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1) :87-91
[10]   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矿化模型研究 [J].
彭令发 ;
郝明德 ;
来璐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3, (01) :46-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