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被引:31
作者:
钟珊珊
[1
]
何金海
[1
]
管兆勇
[1
]
温敏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量分布;
加热厚度;
气候转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全年大气热量状况主要表现为热源持续时间长,且热源强度较热汇要大得多。对整层热源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垂直输送项。(2)从大气加热的垂直廓线来看,热源最大值层出现的高度随季节基本没有变化,集中在600—500hPa,但加热的强度和厚度却随季节是变化的;而热汇最大值层和强度随季节是变化的。(3)高原整层〈Q1〉的水平分布复杂,表现出强的区域性特征:高原热源西部变化比东部迅速,4—8月西部热源强度明显强于东部。春季,高原西部热源增强迅速,在5月出现200W/m2中心,比东部提前1个月。7月整个高原热源开始向南减弱,西部热源至10月转为热汇,比东部又提前了1个月。(4)自1979年后,各季节高原热源变化均表现出1990年前后的气候转变信号。夏季,高原热源变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型,其他季节为高原的中部-东北部与高原东南部反位相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07 / 416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