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被引:51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金亚征
李小君
汤秋香
王克如
高世菊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 产量; 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J].
谢瑞芝 ;
李少昆 ;
李小君 ;
金亚征 ;
王克如 ;
初震东 ;
高世菊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14-1924
[2]   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评述 [J].
彭文英 ;
张雅彬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4) :113-118
[3]   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前景 [J].
何文清 ;
赵彩霞 ;
隋鹏 ;
高旺盛 ;
严昌荣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4) :119-122+128
[4]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J].
王小彬 ;
蔡典雄 ;
华珞 ;
Hoogmoed W B ;
Oenema O ;
Perdok U D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4) :741-749
[5]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J].
师江澜 ;
刘建忠 ;
吴发启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1) :205-212
[6]   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作物减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分析 [J].
高亚军 ;
李生秀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15-19
[7]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梁爱珍 ;
齐晓宁 ;
王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2) :335-340
[8]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J].
王长生 ;
王遵义 ;
苏成贵 ;
李行 ;
王晶 ;
吴光华 .
农业机械学报, 2004, (01) :167-169
[9]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J].
王法宏 ;
冯波 ;
王旭清 .
山东农业科学, 2003, (06) :49-53
[10]   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 [J].
吴崇友 ;
金诚谦 ;
魏佩敏 ;
夏晓东 ;
卢晏 .
中国农机化, 2003, (06)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