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两论

被引:6
作者
孙传钊
机构
关键词
阿伦特; 黑暗时代; 论革命; 书评; 公共领域; 城邦政治; 莱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5 [];
学科分类号
0502 ; 050209 ;
摘要
汉娜·阿伦特有好几重角色,她试图从这些角色中摆脱出来,或与之保持一种本雅明所说的“批评的距离”,而这就决定了其思想的一般特征,即作为局外人的局内人的反思。这赋予了其思想以非同一般的洞见。她曾是没有犹太人意识的犹太人,也一度是曾没有种族意识的海德格尔的情人(海德格尔有不少犹太人朋友和弟子,如雅斯贝尔斯的夫人、马尔库塞和阿伦特)。实际上,在纳粹将已淡忘的反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动员策略重新提出来之前,德国的日尔曼人和犹太人大多都把自己看作德国人。尽管在纳粹反犹主义浪潮中阿伦特被迫流亡美国,但这种经历并没有使她变成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作为纳粹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她并没有在思想上认同受害者的哲学。她太清楚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角色转换。纳粹当初不也正是以西方受害者(巴黎和会对战败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剥夺)自居,以唤起受害者的道德优势并进而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施害的正当理由吗?阿伦特追求的是公正。她既分析专制主义的起源神话,又批评以色列的政策,这就使她既见斥于施害者,又见斥于当初的受害者。她两面都不讨好,也无意于讨好什么人。她站立在中间,而这个位置,恰恰是使一切真正的批评成为可能的距离。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8+72 +7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阿伦特及其周围的人.[M].孙传钊;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M].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M].何怀宏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  
科学与社会秩序.[M].(美)巴伯(Barber;B.)著;顾昕等译;.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