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综合分析

被引:23
作者
邓雪娇 [1 ]
吴兑 [1 ]
史月琴 [2 ]
唐浩华 [3 ]
范绍佳 [3 ]
黄浩辉 [1 ]
毛伟康 [1 ]
叶燕翔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浓雾; 能见度; 天气系统; 雾滴谱; 雾含水量;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7.05.002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南岭山地进行的雾野外观测资料以及数值试验的综合分析,得到了南岭山地浓雾和能见度的季节分布特征、雾滴谱微观特征与浓雾形成的物理概念图像。在秋末和冬春季节,南岭山地恶劣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很高,能见度≤200 m浓雾过程的出现频率平均为24.7%,最高可达41.8%;冬春季节南岭山地出现的雾是复杂的微物理过程、局地地形、水汽输送与影响天气系统等宏微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平流雾、爬坡雾类型,与辐射雾明显不同,局地山地抬升冷却凝结对雾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迎风坡对雾的形成有利,在海拔较低的迎风坡也可能出现浓雾,从而导致低能见度;南岭山地的雾以小滴谱为主,数密度比城市雾小,小粒子段谱型基本呈下降趋势;在多个微观变量中,含水量与能见度的反相关性最好;雾含水量等微结构特征量的起伏变化,与雾体本身的微物理过程有关外,雾体随环境风的平移过程中,不规则的爬坡、翻越山坡的运动是造成雾体微结构不均匀、振荡起伏变化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24 / 4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岭南山地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J].
吴兑 ;
邓雪娇 ;
叶燕翔 ;
黄浩辉 .
高原气象, 2006, (05) :877-885
[2]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能见度预报系统 [J].
吴兑 ;
邓雪娇 ;
游积平 ;
黄健 ;
赵博 ;
毕雪岩 ;
万齐林 ;
梁建茵 ;
闫敬华 ;
彭涛涌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5) :417-422
[3]   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 [J].
史月琴 ;
邓雪娇 ;
胡志晋 ;
吴兑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4) :351-359
[4]   北方地区春冬季雾天边界层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J].
王凯 ;
张宏升 ;
王强 ;
李富余 ;
陈家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55-60
[5]  
北京及周边地区雾形成的边界层特征[J]. 张光智,卞林根,王继志,杨元琴,姚文清,徐祥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6]   南岭大瑶山雾区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研究 [J].
吴兑 ;
邓雪娇 ;
范绍佳 ;
叶燕翔 ;
毛伟康 ;
黄浩辉 ;
唐浩华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105-109
[7]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J].
刘小宁 ;
张洪政 ;
李庆祥 ;
朱燕君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2) :220-230+271
[8]   南岭大瑶山浓雾雾水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吴兑 ;
邓雪娇 ;
叶燕翔 ;
毛伟康 .
气象学报, 2004, (04) :476-485
[9]   雾对城市边界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J].
徐怀刚 ;
邓北胜 ;
周小刚 ;
王强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170-176
[10]   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特征 [J].
邓雪娇 ;
吴兑 ;
叶燕翔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3) :22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