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花岗绿岩带和变质作用

被引:1
作者
徐惠芬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变质作用; 构造变形; 斜长石; 地质作用; 角闪石; 链状硅酸盐矿物; 花岗质岩石; 角闪岩相; 科马提岩; 火山岩; 硬绿泥石; 雁翎关组; 石榴石; 石榴子石; 宝石; 鲁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山东郯庐断裂以西的鲁西断块是我国较典型的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它的形成开始在近于2800Ma以前,约在2700—2500Ma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发育有具喷发旋回和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具枕状和杏仁构造的拉斑玄武岩,以及TTG演化系列的花岗质岩套,同时伴随有与绿岩带有关的铁、金等矿产。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紧密相关,变质等级属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随时间的推移,变质等级逐渐降低,PTt轨迹显示鲁西花岗绿岩带主要是在地壳回返大陆抬升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上表现变质作用不均匀,尤其是晚太古末期,近东部雁翎关组泥质岩石出现红柱石等中温低压矿物、而西部柳杭组出现多硅白云母、黑硬绿泥石和硬绿泥石等低温高应变矿物。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1988,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P-T-t path of Ca-Na Amphibole Assemblages, Saint-Martin des Noyers formation, Vende’e, France, Jol.meta. D.Thieblemont et el. Geol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