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30
作者
张德福 [1 ]
付绪磊 [1 ]
张明 [2 ]
杨文慧 [3 ]
杨慧盈 [3 ]
汤轶伟 [1 ]
高雪 [1 ]
徐永霞 [1 ]
励建荣 [1 ]
机构
[1]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2] 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
[3]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毒力因子; 致病机理; 溶血素; Ⅲ型分泌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78.3 [弧菌]; TS201.3 [食品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3 ; 100705 ; 082203 ;
摘要
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引发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本文就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制定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等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16 / 2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革兰氏阴性菌蛋白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J].
谭双 ;
余旭平 ;
袁佳杰 ;
黄贤波 .
中国兽药杂志, 2009, (09) :45-48
[2]   副溶血弧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J].
俞盈 ;
吴蓓蓓 ;
方维焕 .
微生物学报, 2009, 49 (07) :848-852
[3]   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J].
李研东 ;
卢士英 ;
任洪林 ;
周玉 ;
柳增善 .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05) :572-574
[4]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溶血毒素研究进展 [J].
李毅 ;
朱心强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12) :2835-2839
[5]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J].
杨振泉 ;
焦新安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11) :1070-1073
[6]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J].
刘秀梅 ;
陈艳 ;
王晓英 ;
计融 .
卫生研究, 2004, (06) :725-727
[7]   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主要外膜蛋白和多糖抗原 [J].
董传甫 ;
林天龙 ;
许斌福 ;
龚晖 ;
林能锋 .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4, (07) :619-623
[8]   禽大肠杆菌外膜蛋白、脂多糖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J].
高崧 ;
吴晓东 ;
张扬 ;
刘秀梵 ;
张如宽 .
中国兽医学报, 2002, (05) :457-459
[9]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nolase is an adhesion-related factor that binds plasminogen and functions as a protective antigen [J].
Jiang, Wei ;
Han, Xiangan ;
Wang, Quan ;
Li, Xintong ;
Yi, Li ;
Liu, Yongjie ;
Ding, Chan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98 (11) :4937-4948
[10]  
Fat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shrimp after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treatment[J] . Jing Jing Wang,Wen Shou Sun,Meng Tong Jin,Hai Quan Liu,Weijia Zhang,Xiao Hong Sun,Ying Jie Pan,Yong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