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流动

被引:17
作者
宋小玲
皇甫超河
强胜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关键词
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 野芥菜; 基因流; 适合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4 [油菜籽(芸薹)]; S184 [农业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 ;
摘要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田间隔行种植试验,研究了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中的bar基因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B.juncea var.gracilis)流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以野芥菜为母本,分别以两种转基因油菜为父本,亲和性指数都很高,达13以上,与野芥菜自交或开放授粉条件下的亲和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好。经两次除草剂筛选,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对相应的除草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且经PCR检测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说明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都携带了相应的抗性基因。F1的适合度研究表明,两种F1种子萌发率和母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营养生长明显好于母本。但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明显下降,携带抗草丁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2.4%和0.59粒,携带抗草甘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5.1%和0.58粒。经两次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表明野芥菜和抗草丁膦油菜或与抗草甘膦油菜田间隔行种植分别能产生0.02%和0.014%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杂种。以上结果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且bar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类似,但对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729 / 7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草铵膦述评 [J].
苏少泉 .
农药, 2005, (12) :529-532
[2]   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J].
卢长明 ;
肖玲 ;
武玉花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 (03) :267-275
[3]   导入双价基因的转基因杂交油菜亲本及其对菌核病抗性的研究 [J].
王新发 ;
王汉中 ;
刘贵华 ;
胡赞民 ;
郑元本 .
植物学通报, 2005, (03) :292-301
[4]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十字花科杂草的基因漂移 [J].
浦惠明 ;
戚存扣 ;
张洁夫 ;
傅寿仲 ;
高建芹 ;
陈新军 ;
陈松 ;
赵祥祥 .
生态学报, 2005, (04) :910-916
[5]   油菜的转基因育种 [J].
官春云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01) :97-103
[7]   三种类型油菜(Brassicaspp.)和野芥菜(B.junceavar.gracilisTsenetLee)杂交亲和性及F1的适合度——潜在基因转移的研究 [J].
宋小玲 ;
强胜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04) :357-361
[8]   油菜抗草丁膦性状的遗传与利用 [J].
浦惠明 ;
高建芹 ;
戚存扣 ;
张洁夫 ;
陈新军 ;
傅寿仲 .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02) :15-18
[9]   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J].
杨逢玉 ;
张宏军 ;
倪汉文 .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 (04) :100-105
[10]   进口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籽和大豆中CP4-EPSPS基因的检测比较研究 [J].
潘良文 ;
陈家华 ;
沈禹飞 ;
胡永强 ;
陶军 ;
韩伟 .
生物技术通讯, 2001, (03) :175-177+207